call me JN

SHE/WILL/BE/LOVED/

习惯别离和重新有家

原来我真的是一个很害怕离别的人呐。怀疑自己恐怕一直患有Ending恐惧症。

今天去看了话剧《无人生还》。挺好看的,在结尾时,演员一一谢幕,将剧中各个人物复活过来,十分治愈,冲淡了结束时候的些许惆怅。演员高亚麟结尾语说道,以前演完都会拜托观众不要剧透,但是这次不会了,大家如果想,可以随意剧透。如果还喜欢我们的作品,我们明天再见。说着说着我就突然变难受了。

这次本就是偶然看到有人分享,发现周六周日连着几场过后,北京就没有场次了。冲动之下就不惜高价买了票,却不巧正是这次巡演的结束。为什么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有结束呢?

通常,我很喜欢很喜欢的综艺是看不到最后一期的,让我喜欢入戏的电视剧、小说我也很害怕看到结尾。如果一定要结尾,我也希望掌握主动权多一点点,特别难受那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也害怕收尾得不够完美不符合我的预期(虽然一个害怕结局之人本就不会提前预设什么“期盼的结局”),害怕这会在未来让我念之又念,想之又想。即使过了没几天还是会遗忘那些让我不舍的东西,但不舍情绪本身却并不会被我淡忘掉。

这样的习惯什么时候能改。还没离开的人,还没终结的事项,还在进行中的热爱与心动。还在延续的青春。

到底是舍不得,还是更讨厌自己有舍不得的那种情绪呢?

还依旧会感到羞耻吗?

我偶尔跟人说起过,我从读幼儿园的年纪就开始寄宿了,直到小学六年级结束,我的童年都在不断的练习离别和割舍,不断地玻璃心,又不断的一块一块捡起来拼起来笑起来。我永远记得那些画面,周天的下午就开始惆怅的小女孩,终于不得不在下午4、5年左右收拾书包,跟着家人走到学校,回学校的路是那么的长。为了狠一些心肠,女孩的家长送到教学楼底下,目送着女孩上楼。女孩也不知道怀着什么心情一步一步爬着到了四楼。她只能慢慢踱到栏杆边,或趴在栏杆上,或只是蹲在一旁,透过白色墙角间隙望着自己的亲人,最为不舍的时候会学着悄悄站远一些,底下的人就看不到她欲哭的表情了——似乎,似乎难过不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

紧接着,漫长的一周开始了。周而复始地,周天的晚上告诉自己说,还好还好,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周一周二则什么也不敢想。周三周四周五,就会不断的骗自己今晚才不过是周一,昨天都还在家里呢。于是乎,那个盼望的回家的日子似乎就真的提前到来了,人生真的太多惊喜了!

童年还存在着另一种鲜明的记忆,便是我总在闲来无事的时候,喜欢趴在哪思考人生,才多大年纪啊!那些画面又蹦了出来:有时候是周五趴在教室窗前看楼下来接小孩的家长心里除了期待还是期待,有时候是周三在校门口的铁栏杆下看着外面经过提着小菜的行人感觉自己活在牢笼,有时候又是半夜起来上过厕所便在宿舍窗边待一会儿觉得特别安静安详。

童年的自己啊,就一直在这种悲喜之中,自给自足。长大了,还是会偏爱橘色的灯光,会对黄昏的阳光有种莫名怅然,会偶尔在晚上抬头看看路边每家每户窗帘里透出来的光。

昨天我问自己,看着窗帘里的光,你还有想家的孤独感吗?我想,我没有了。我有自己的小窝了,我的小窝从外边看上去也是大大的窗户、暖暖的橘色灯光、偶尔闪着亮光的电视/电脑屏幕——这些我都有了。我不再想家了,或者说,不再想某个特定的家具烘托的家了,我只是在想,到底何为家呢?只是一个人可以成家么?可以称之为家么?仅仅依靠我,和未来一个什么样的人,真的有可能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吗?有这样的机会么?能力呢?这可难到我了。

此刻的我又怎么会明白。人生就是会有好多在此刻的年纪下不会明白的事情啊。

2019.8.26 00:28

评论

© call me JN | Powered by LOFTER